第210节(1 / 3)
天子召集过他们好几次,反复勉励之辞,核心只有一个意思:未来是将是帅,都只有靠他自己去战场上搏,无功则无赏拔,有过必当惩处,再无任何优待。
就是这般直白的圣意,反倒让这干青年将校,建功之心愈加炽热。
被折腾的,又何止是龙栖军将士,作为大汉天子,刘承祐同样被折腾得不轻。一切行装已然打点完毕,随驾人员也定好,只待在大内军以及铁骑军的护卫下北上。
崇政殿店中,中书门下、三司及枢密院的庙算之臣十余名俱在。都目光炯炯地盯着殿中的报信之人,这是枢密院探事司的一名基层执事吏,在这大殿之上,面对天子与朝廷公卿们这么注视,显然有些紧张,忍不住咽了咽唾沫。
刘承祐神情比较郑重,但见其局促,尽量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说道:“你不必如此紧张,将你在文德所探契丹情况,给诸公们讲讲!”
“是!”作为在刀尖上舔血情报人员,心理素质还是很强的,迅速地调整过来,沉声叙来:“契丹主帅大军十万,四日前抵达原武州文德县境内火神淀,于此处祭天、祭父,誓师南下。卑职带领属下,潜装于文德境内探查,以契丹游骑之故,未敢靠近!”
“然而就在当夜,契丹大营忽生动乱,即便十里之外,也能闻杀声,见火光,契丹骑兵逸散于乡野,劫掠乡民。卑职冒险一搏,擒得一敌卒,讯问方知,是有契丹贵族带头作乱。”
“第二日,卑职继续潜装探查,方知辽国皇帝耶律阮已亡,而由寿安王耶律璟继位。虽然契丹人封锁消息,外人难知火神淀之乱的具体,但显然,就是有贵族叛乱,并且死伤不小,卑职后来偷偷往其驻地一观,虽有过清理,但激烈厮杀的痕迹极其明显。”
“现今,契丹大军已分为数支,不知所踪,最庞大的一支约四万骑,护送着耶律阮的棺椁转道往檀州方向而去。”
“卑职心知此事重大,故传信之后,亲自来京,汇报将所探所闻。”
听完其叙说,殿中静了许久,早知消息的如魏仁浦、郑仁诲者,还能保持淡定。冯道、范质、李涛、薛居正等人,则有些失态,冯道这老狐狸,当即便起身向刘承祐,眉开眼笑:“陛下,契丹突生如此大变,此殆上天庇佑大汉,庇佑陛下呐!”
观其神态,喜不自禁,就差抚掌相庆了。范质那张素来冷肃的脸,也挂上了点菊花般的笑容,不过仍旧保持着冷静:“此事如当真,那对我朝,则是天大的喜讯了!”
“不过!”范质的目光变得格外锐利,盯着那探吏:“务必确认,此事无误!”
其言罢,郑仁诲起身说道:“应当做不得假,北面也多有消息,只是不如他汇报这般详细罢了。据军报,今北面契丹军队,已尽数缩了回去,呈防御之势。而契丹换了皇帝的消息,已然在边境传扬开了,纵使契丹人有阴谋,也绝不可能在这等事情上做文章!”
“郑卿所言不虚,北边的情况,还会陆续传来!”刘承祐开口了,只是此时让人看不出其心思。
“你此番在北,胆大心细,探查有功,做得不错!”顿了顿,刘承祐先看着那探吏,夸奖一番,而后对郑仁诲道:“当依功重赏,职升三级!”
“谢陛下!”刘承祐话落,那探事立刻跪倒,感激不已。
冒了那般大的险,又不辞辛苦,狂奔疾跑,亲自回京,不就是为了这些么。毕恭毕敬地退出后,乐不可支,一番冒险,总归没有白费。
而崇政殿中,待群臣都将喜讯消化过后,刘承祐目光微微凝,问道:“而今,契丹剧变,我大汉,也当顺势而变。此前的作战计划,可以推倒重来了!但是,当如何变,需要尽快定下来!”
以如今的情况,不管如何变,无非是两个大方向,两种抉择罢了。要么照大汉眼下战车所向,趁契丹自乱,北上攻辽;要么,循着三载之战略,南下攻唐。
南北之争
“陛下,这还需如何变?”殿帅尚洪迁站了出来,直接说道:“契丹人既然逢此大变,不战自乱,正是我军进取的良机。左右大军已然调动,粮秣北输,正当趁其时,北伐契丹,趁其新旧交替之际,一举夺回幽云诸州,燕山之险,兵出塞外,成就不世功业!”
自史弘肇之后,尚洪迁在禁军统帅的位置上,也待了三年了,平日里基本都老实地当着吉祥物,不参与朝廷的战略决策。但这种军政扩大会议上,刘承祐还是让他出席,给他发言权。
但其言落,工部尚书王朴立刻站了起来,有些激动道:“陛下,臣以为尚殿帅之议不可。契丹此时必无南顾之力,此殆天所与良机,我朝当即调师南下,转攻伪唐,一举夺取淮南,尽收江北之地,再图北顾!”
“王尚书此言差矣!”这个时候,兴捷军都指挥使王殷也起身说话:“而今东京禁军北出,河北军马业已集结,北边戍军也都做好了战斗准备。这等情况下,再妄更作战方向,这要浪费多少钱粮,多少时间,消耗多少兵马将士体力战力?”
“与其如此,莫若顺势北进到底,一举夺回我北部边防要地!”
在殿中的武将,除了王殷之外,还有武节军都指挥使杜汉徽,这是员勇将,此时也附和了,支持北进。
铁骑军都指挥使韩通,见状跟着发言,支持对辽作战。在这干武将看来,难得有似这样的击辽良机,万万不可错过。
眼瞧一干武臣,尽是闹热之状,范质不由起身,声援王朴:“诸位将军将局面想得过于简单了,而今契丹的形势究竟到哪一步,敌情如何,仍就未知,犹待探察,岂可轻易言战!”
尚洪迁却是听不得此言,向范质逼视,语气很冲:“范相公是质疑本帅不通军略?而今几十万大军,径向河北,难道不是为打仗?陛下与朝廷,诸军将士,都已做好了与契丹人大战一场的准备。契丹兵损势弱,我军势盛,如何战不得?”
从来没有发现,尚洪迁竟有如此口才。看争执有些激烈,怕伤了和气,冯道出来打圆场了:“诸位将军有敢战之心,御敌之志,是国家的福气。但兵戈之事,事关国计民生,需持慎重之心。老臣以为,能不战则不战,莫若坐观其变,待局势定下,寻一个稳妥之策……”
好嘛,冯老相公干脆建议别打仗了,当然,此谏刘承祐直接当没听到。
王朴这个时候,却是躬身一揖,言辞恳切道:“陛下,诸公,大汉此前秉持的国策,本为‘先南后北’,待削平诸国,而后集全国之力,北抗契丹。我朝积蓄三载,本为攻伐伪唐,尽取淮南之地,而后北顾南征。若非契丹南侵,大军早已略地于江北,又岂有备战河北之举措。”
“大军北上,本为应变之举,而今契丹自乱阵脚,北患已消,自当使国家战略回到正轨,从容经略南方。否则陛下此前针对南国的诸多努力,岂不尽付诸流水?”
“如今,唐军已夺楚地,表面势盛,正志骄意怠,实陷泥潭而不自知。如不乘其分心他地,将来再想找到如此良机,也不容易了。并且,陛下今大议南北,戎机难隐。对我朝,伪唐也会加以防备,再难寻突袭之机,奇兵之效!”
王朴这一番言论,让刘承祐乃至群臣都陷入思索。但这个时候,中书舍人陶谷,突然出声:“王尚书所谓‘先南后北’之策,原就是顾忌契丹之强大,难以对付,故欲先取易而后攻难,先平弱而后制强。”
“但如今!”陶谷瞥着王朴,嘴角扬起一道让其不适的弧度:“契丹人内乱,将大好战机,送到大汉眼前,难道就眼睁睁地放弃。为何不趁势北上,一举夺回燕山之险,将契丹人挡在关外,而后徐图南方。‘先北后南’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