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8节(1 / 2)
不过,这么多人当中,却唯有王翺皱着眉头,没有说话。
看着前头相互客气的几个人,迟疑了片刻,王翺最终还是上前道。
「陛下,臣斗胆,金尚书近来递到朝廷的奏疏,似乎并未有提及启程返京之事?」
王翺当然不会傻到,要拆皇帝的台。
他这么说,是在验证自己的猜想。
果不其然,天子颇有深意的看了他一眼,从身旁的奏疏中翻了翻,抽出了一本奏疏,隔着远远的晃了晃,但是,却并未让人递下来,随后道。
「内阁没有接到是正常的,军屯一事干系重大,所以,有些奏疏,金尚书和于少保,都是直奏于朕,除了这些之外,近段时间,卢忠在边境布置了不少锦衣卫,用以收集军情,他们也会将整饬的状况,写成密奏,报于朕知。」
直奏权,并不是什么稀罕的玩意。
在场的大臣们基本上都有,所谓直奏,就是不经过任何的衙门,直接递送奏本到皇帝面前。
虽然说,按例,官员们的奏疏,要先送通政司,再送内
阁,票拟后呈送御前。
但是,自从太祖皇帝废中书省之后,理论上来说,皇帝之下便是六部和都察院。
无论是通政司还是内阁,本质上都是起到居中传递的作用,并不具备任何的决策权。
所以,即便是不经由通政司和内阁,由皇帝直接朱批的奏疏,依然是流程没有问题的奏疏。
只不过,除非是紧急机密,或者不方便被其他人知道的内容,老大人们通常都不会这么做。
毕竟,这是绕过了内阁,虽然说合理合法,但是,不免让内阁中的大臣心生芥蒂。
而且,直奏权的使用,极其依赖圣宠。
说白了,你得能够随时见到皇帝,才能随时直接呈递奏本。
或者至少,有锦衣卫或者是司礼监这样的机构,能够替他们给皇帝直接呈送,才有用。
但是,对于大臣们来说,找锦衣卫和司礼监,还不如内阁呢……
更重要的是,直奏权有一点很尴尬,那就是小事没有必要绕过内阁直奏,大事的话,即便是直接送到皇帝面前,也还是要下廷议商议,所以还是没有必要。
出于这几个原因,在场的老大人们,对直奏权用的并不多。
也就只有像金濂,于谦这些不在京师的大臣,办的事又涉及机密,所以会用这种方式呈递奏本。
等会……
不在京师,涉及机密……
这……听着怎么这么熟悉呢……
密奏制度
就在老大人们都在愣神的时候,一旁的王翺却率先明白了过来,开口道。
“陛下,臣以为,可以将御史奏事,分为明奏和密奏两种。”
“明奏便如臣所说,不得擅自议论未下朝议之政,谏诤君上,需有上官同奏,如此,可限制科道官员随意滥用谏诤之权,扰动朝议。”
“除此之外,可另许科道密奏之权,密奏专加钤记,不送通政司,直送内阁,经票拟后直送宫中,不向外界泄露内容。”
“和明奏不同,密奏内容,御史可议论朝政,直谏君上,禀报地方状况,弹劾朝臣,若查有实据,则以密奏下朝议,尽行处置,若有错漏,因其密奏,亦不会扰动朝议。”
“如此一来,诸御史顾虑尽去,自能澄明风气。”
六科十三道,人数众多,主要就多在十三道御史,满额定制的御史,甚至能超过百位。
这些人集中在京师的,其实并不算多,大多数都在地方巡视。
但是显而易见的是,虽然说是到地方去巡查,但是,若是在地方查出问题来,一则会招惹地方官,容易受到报复打压,二则名声收获也不够大。
巡查地方,查出问题来,也是本职,最多考评的时候上个台阶,但是,想要积攒士林当中的声名,却需要很长的时间,相对而言,有风闻奏事的传统在,谏诤君上,明显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。
除此之外,还有一点原因就是,身为科道官员,说白了,靠的就是弹劾别人。
但是,这种事情需要碰运气,有些时候,巡查的地方就是管理很好,没什么大事,上奏也没的说,再说了,官场上盘根错节,地方有实权的官员们,跟京中的大佬们,多多少少有些关系。
遇到大事弹劾的话,很容易遇到官官相护的情况,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,如此一来,就算是为了完成业绩,科道官员们,也喜欢在朝廷大事,天家小事上发表自己的看法。
了解不了解不管,对朝廷有用没有用另说,总之,先把奏本递上去再说,这种奏本,安全性高(指不会得罪别的大臣),又能积攒名望(指关心社稷,心系朝廷),而且,还能落得个直谏的好名声,何乐而不为呢?
但是,如果要是换成了密奏,就不一样了。
首先,既然是密奏,那么说明,除非内阁和皇帝主动公布出来,其他人不会知道内容是什么。
既然如此,那么那些想要借口谏诤君上,邀名买直之辈,自然也就失去了上奏的意义。
更重要的是,有了这层保密措施,上奏之前,御史们不用担心,自己的奏本被拦截,或者被地方官提前知晓,然后暗中使绊子,自然能放开上奏。
从这个角度而言,王翺的这个主意,的确算是两全其美。
但是……
“密奏之制,的确是个好办法,但是,既是密奏,为何要先送内阁,直送宫中,岂不更好?”
王翺的话音落下,一旁的王文皱着眉头,便提出了质疑。
所以说,没有永远的朋友,也没有永远的敌人。
刚刚两位王老大人,还在联手挤兑陈镒,现如今,听到王翺夹带私货,暗搓搓的扩大内阁的职权,王文立刻就反戈相向。
与之相对的,还有陈镒,也紧跟着摇头,道。
“天官大人所言有理,首辅所言,固然能够打消御史们的顾虑,但是,首辅可曾考虑过,御史们之所以只能明奏,是因为他们手掌监察百司之权,同样要受百司监察。”
“若予其密奏之权,那么,必然有宵小之辈,借此机会在陛
“而且,群臣不知谏奏内容,必会引得人人自危,如何一心用事?”
于是,顷刻之间,这殿中从王翺和王文联手对付陈镒,变成了王文和陈镒联手对付王翺。
不过,仔细听下来就会发现,王文和陈镒虽然都在反对王翺,但是,观点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。
王文只是不满于,王翺将密奏包揽在内阁手中,因为如此一来,内阁的职权必然会扩张。
在朝廷当中,掌握的信息多少,向来是做出判断是否精准的很大依据。
能够走到他们这等地位的人,自然更能意识到这一点。
内阁因为有票拟权,所以,在获取消息上,本就比其他的大臣更具备优势。
如果说,密奏只送内阁,那么,就如陈镒所说,对于御史们到底上奏了些什么,他们这些人都两眼一抹黑,反倒是内阁知道的清清楚楚,那怎么能行?
说白了,王文觉得密奏可行,但是,交给内阁不可行,陈镒就更进一步,直接否定了密奏的作用。
面对着两个人的质疑,王翺倒是平静以对,对着上首的皇帝拱了拱手,道。
“陛下,天官和总宪的顾虑皆有道理。”
“如总宪所言,密奏制度,必然会有宵小之辈搬弄是非,